中国微短剧的国际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少微短剧目前还存在观念不正确、内容同质化、制作粗糙等情况,难以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理想形态。同时,其中反映出来的外界文化需求和中华文化的国际性价值,以及在国际新媒体平台争夺话语权的文化探索,使中国微短剧的未来发展值得关注和期待。如何使中国微短剧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载体?
(一)创新内容,传达价值
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微短剧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价值与情感的载体。古今中外,只有传达了能够打破地域界限的共同价值的作品,才能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才能产生长久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微短剧不仅具有商业价值,更具有文化价值。微短剧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市场的新赛道,这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完全可以成为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目前的霸总、甜宠、穿越、重生等题材,而是应鼓励微短剧题材和内容的多元开发。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中国大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以为微短剧的题材和内容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微短剧可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也可以讲中国人的现代生活故事,还可以将全球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文化尊重、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种族平等等融入创作中,为全球观众带去更加多元、丰富的文化体验,通过生动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多元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以及在价值取向、历史演变、文明观念的不同层面体现出包容性的特质。这才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由之路。
(二)本土表达,精准传播
在微短剧出海之前,需要研究对象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宗教、文化习俗等相关情况,确保微短剧的内容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宗教差异,避免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的情节。比如中东地区国家众多,不仅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各异,宗教文化也存在巨大差异,进入中东地区的微短剧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习俗,确保产品不会触犯当地的文化敏感点。
目前,中国微短剧出海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将国内热播短剧通过外文字幕和外文配音进入对象国市场;二是将国内网络小说进行改编,与对象国制作团队合作拍摄;三是采购对象国市场的小说IP进行改编,全方位采用对象国制作团队和布景。从目前的情况看,第一类微短剧传播效果并不好。因为翻译虽然能解决语言障碍,但难以跨越文化差异,在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情节或对话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第三类微短剧除了投资资金之外,内容等其他方面其实跟中国已经没什么关系。第二类微短剧凭借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市场培养的长期读者群,从当地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观影习惯出发,以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和更加贴合当地观众的文化视角,逐步探索出“内容出海、合作制作”新模式。比如,ReelShort除了好莱坞,还在美国很多地方包括亚特兰大、纽约等地都设立了制作团队。而ShortMax最近也采取中国编剧执笔进行剧本创作,选择了与美国当地的本地化团队合作拍摄的模式。在美国的华人短剧承制团队,普遍承接了大量的国内出海北美的短剧制作需求。这种以中国网络文学为基础,以本土化表达为载体的微短剧,针对对象国进行精准传播,既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内核,又向对象国观众展示了对其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与观众产生共鸣、建立信任,是中国微短剧值得努力的方向。
(三)面向青年,重点突破
根据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的民调,对中国有负面认知的美国18-29岁年轻人要比平均值低11%。《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2023年的报道显示,相较于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45岁以下的美国人更少将中国视为对手,这个数据少了整整两倍。[7]不仅是美国,其他发达国家的民调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海外年轻一代对中国的看法比中老年人的看法更加客观和积极。
年轻一代在微短剧受众占比较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相关统计据显示,60%以上网文读者是“Z世代”(19-29岁);美兰德数据则显示,微短剧受众“Z世代”占比64.8%。[8]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Z世代”已经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娱乐,他们不喜欢说教,看小说、玩游戏、追短剧、看电影,主要目的就是轻松解压。微短剧超短的时长和快进的节奏符合当下“Z世代”青年追求短平快的审美特点。我们有必要对微短剧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挖掘其区别于其他影视产品的独特之处。同时,对“Z世代”乃至“阿尔法世代”的接受特点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丰富微短剧的内容形态,制定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侧重在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平台上投放引流视频,降低引流成本,利用社交媒体助力微短剧的国际传播,满足“Z世代”和“阿尔法世代”群体的需求,使之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新路径。(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编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策略研究及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23AZD054〉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