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的焦虑,被当作抑郁在治疗

   2025-07-30 kongyu5330
核心提示:凌晨一点,初三学生小远还在反复检查书包里的试卷。妈妈推开房门时,看到他盯着课本发呆,眼眶泛红,大半夜还不睡觉,立刻联想到
图片


凌晨一点,初三学生小远还在反复检查书包里的试卷。


妈妈推开房门时,看到他盯着课本发呆,眼眶泛红,大半夜还不睡觉,立刻联想到“抑郁”。


毕竟老师说他最近上课总走神,作业也开始敷衍。


但事实上,小远的“发呆”里藏着密密麻麻的担忧:


“如果明天数学小测错3道题,月考排名会不会掉出前20?”


“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是不是这辈子就完了?”

这种“对未来的过度推演”是焦虑的典型特征,却常被误读为抑郁的“动力缺失”。


就像临床心理学家发现的一组数据: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中,约62%被初步诊断为“抑郁”的孩子,其核心困扰其实是:


对学业、人际关系、家庭期待的持续性焦虑”。


我们今天就来谈一下这个话题。

#01

误诊误治的原因


1. 被忽视的“高功能焦虑”面具


很多焦虑的孩子擅长扮演“懂事”:


他们按时完成作业,对父母的要求点头称是,却在深夜因一点小事突然崩溃。


这种“高功能”特质,让家长误以为“只是压力大”。


直到孩子出现失眠、暴食等躯体症状,才匆忙就医。


而部分非专业评估中,医生可能因孩子“没有明显烦躁倾向”而忽略焦虑,将沉默寡言直接归类为抑郁。


2. 家庭中的“情绪翻译偏差”

一位母亲曾在咨询中哭着说:


“我女儿说‘活着没意思’,医生就诊断抑郁了。


但后来才知道,她真正想说的是‘每天都要考第一,我快撑不住了’。”


当孩子用抽象语言表达压力(如“心里像压了石头”)。


家长若缺乏情绪解码能力,很容易将其等同于抑郁的“无价值感”。


而漏掉背后“怕让父母失望”的焦虑根源。


3. 教育评价体系的隐形推手

某重点中学的心理老师透露:


“开学前两周,心理咨询室会涌进30多个‘抑郁’的学生。


但深入聊下去,80%的孩子在担心‘能否保住实验班名额’。”


当分数排名被等同于自我价值,孩子的焦虑便成了“不被允许的脆弱”。


不敢承认紧张,只能用“不想活了”来表达对失败的恐惧。


而这种表达恰好踩中了抑郁诊断的“关键词”。



4. 家长和社会的认知偏差


社会大众对抑郁的关注度相对较高,对焦虑的认识不足。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家长更容易联想到抑郁,而忽视了焦虑的可能性。


同时,部分家长存在“病急乱投医”的心理。


在没有全面了解孩子情况的前提下,就匆忙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图片

#02

错误治疗正在埋下的“情绪地雷”


小远曾被处方抗抑郁药物,服药后嗜睡严重,成绩不升反降。


更糟糕的是,当医生告诉他“这是抑郁导致的动力不足”。


他开始真的相信自己“天生有问题”,甚至在日记里写:


“连药都救不了我,不如就这样吧。”


这种误判带来的心理暗示,比症状本身更具破坏力:

①自我认同混乱:


焦虑的孩子往往被包裹在“对失控的恐惧”里


——他们并非害怕具体的失败,而是对“结果不在掌控中”的状态产生生理性恐慌。


孩子尚未理解情绪问题的复杂性,就会将抽象的标签具象为“自我定义”:


当大人说“你这是抑郁了”,他们会本能地将情绪困境等同于“自身存在的缺陷”。


这种认知错位会引发危险的逻辑推导:


“我的痛苦不是因为事情太难,而是因为我天生坏掉了”


“别人不会焦虑,只有我这么糟糕”。


就像一个本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的旅人,突然被贴上“迷途者”的烙印,从此相信自己天生不配拥有清晰的道路。


这种认知转向的可怕之处,在于将“对事的恐惧”异化为“对人的否定”。



②情绪调节能力退化:


抗抑郁药物可能缓解部分躯体症状,却无法教会孩子处理焦虑的核心


——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


当药物效果消退,焦虑感卷土重来时,孩子会因缺乏应对技巧而更加恐慌;



③家庭互动模式固化:


父母一旦接受“孩子抑郁”的设定,容易陷入过度保护


(如替孩子请假、包揽所有事务),


反而剥夺了孩子在压力中学习适应的机会,让焦虑以更隐蔽的方式蔓延。

图片


#03

撕开标签后的“看见”


1. 把“问题”还原成“信号”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别急着判断“是不是抑郁了”,而是试着拆解:

他是否在学校遇到了人际关系冲突?


某门功课的难度是否超出了他的应对能力?


最近家庭氛围是否让他感到紧张?


就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比喻:


“焦虑是心灵的火警警报,不是房子已经烧毁,而是某个角落有电线短路的风险。”


只有找到“短路点”,才能避免用“灭抑郁的水”去浇“焦虑的火”。


2. 教孩子做“焦虑的天气预报员”

①给焦虑“命名”是破解的第一步:

准备一个“情绪日记本”,让孩子每天记录:


“今天因为数学作业没写完,焦虑指数7分(1-10分),身体感觉是心跳快、手心出汗”;


②和孩子玩“如果—怎么办”游戏:


“如果明天考试没考好,我们可以怎么做?”


引导他列出具体方案(如找老师分析错题、调整复习计划),


将模糊的恐惧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


③示范“自我安抚话术”:


“妈妈知道你担心考不好,但你看,


上周你已经把几何错题整理了3遍,这就是在为成功做准备呀。”


3. 重构家庭的“情绪容纳空间”

一位父亲的转变极具启示性:


当他不再对儿子说“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完了”,


而是改成“你每天学到11点,已经很努力了,要不要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提高效率?”


孩子的失眠症状在两周内明显改善。


焦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能接住他们情绪的安全港。

图片

#04

写在后面的话


在某所初中的心理课上,老师让学生在纸上写下“最害怕的事”,然后把纸折成飞机扔出去。


一个曾被诊断为“抑郁”的女孩写下:“怕妈妈看到我没考第一时失望的眼神。”


当她看着纸飞机飞出窗外,突然哭了出来


——不是因为抑郁,而是因为终于有人看见,她的“低落”背后,藏着太多不敢说的“我怕”。

孩子的焦虑从不是“想太多”,而是他们正在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成人世界投射的沉重期待。


比起急着用“抑郁”的标签来解释一切,或许我们更该做的,是蹲下来问问:


“宝贝,你在怕什么?妈妈陪你一起看看,这条路有没有更轻松的走法。”


毕竟,很多孩子真正面临的,是需要被理解的“成长阵痛”。

图片


以上。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