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3日,韩国外长赵显在接受美媒《华盛顿邮报》专访时,发表了一番引发争议的言论。
他一方面强调韩国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又称“中国在经济上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了(韩国)的竞争对手,要对此保持警惕”。
与此同时,韩国和美国正在就多项方案,讨论元首会谈的日程安排。
而李在明此次访美,特朗普是否会要求韩国在台海问题上明确站队,则成为了一个新的关注锚点。
首先,韩国近年来在中美之间的处境可谓左右为难。
一方面,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尤其在半导体、汽车和电子产品领域,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极高。
数据显示,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25%以上,而稀土、锂等关键原材料的进口比例更是超过60%。这些经济依赖让韩国无法轻易与中国“脱钩”。
另一方面,美国是韩国的军事盟友,驻韩美军的存在长期以来是韩国国家安全的基石。然而,盟友关系并非平等。
美国不仅要求韩国分摊越来越高的驻军费用,还不断推动韩国参与“印太战略”,甚至讨论驻韩美军扩展至西太平洋的可能性。
这种经济与安全的双重依赖,让韩国在中美博弈中始终难以找到平衡点。
赵显在采访中提到中国的崛起是“挑战”,实际上反映了韩国政界对当前国际格局的焦虑。
近年来,韩国屡屡试图在中美之间“两头讨好”,既想从中国获取经济利益,又希望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但这种外交策略的结果往往是“里外不是人”。
例如,韩国加入美国主导的芯片联盟,试图迎合美国的战略需求,却因此面临中国的反制风险。
而在推动“印太战略”的同时,中韩贸易额出现了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202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较上一年下降了10%以上,这无疑是韩国外交摇摆带来的直接后果。
更重要的是,这种“两头讨好”的策略不仅让韩国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也让其在政治上失去了主动权。
而李在明访美之前,特朗普政府已正式要求韩国扩大《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范围,以涵盖更广泛的印太地区。
这一举动可被解读为,美国希望韩国“在台湾发生紧急情况时发挥作用”。
而到了7月30日,特朗普表示韩国总统李在明将于“未来两周内”访问白宫,并举行双边会谈。
若李在明抵达白宫后,特朗普当面要求他在台海问题上明确表态,到时候他的回答恐怕会再次出现摇摆。
与此同时,美国对韩国的支持也并非无条件,虽然韩国答应提高国防开支到GDP的5%,但韩军进购美制武器时,不仅需要支付更高昂的费用,还要面临技术封锁。
这种不对等的盟友关系让韩国在外交选择上更加被动。
韩国的外交困境并非独特现象,而是许多中等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共同难题。
未来,中韩关系的未来走向,关键在于韩国是否能够拿出实际行动改善双边关系,而非继续在关键问题上“掉链子”。
如果韩国继续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