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马来西亚留学生携娘惹文化来交流,为中外文化交融添彩

   2025-07-21 kongyu580
核心提示:7月14日,厦门市思明图书馆五楼活动室内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一场别开生面的“娘惹美食之旅”在此上演。来自马来西亚的厦门大

7月14日,厦门市思明图书馆五楼活动室内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一场别开生面的“娘惹美食之旅”在此上演。来自马来西亚的厦门大学留学生蔡顺茗与林铃,用生动的讲解、有趣的互动,为厦门的中小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马来西亚文化的窗口,也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中外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小朋友们了解马来西亚的文化,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中国元素。”蔡顺茗告诉导报记者,她来自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看到招募信息里说——乐于分享自己国家文化、愿意和中国小朋友进行文化交流,自己立刻就报名了。

“之前参加过好几次类似活动,觉得特别有意义。”和蔡顺茗一同前来的林铃,同样是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她负责活动中的手工环节,教孩子们用折纸的方式制作马来糯米粽子。“粽子在马来西亚的娘惹文化里,既有着中国端午节的影子,又融入了当地特色,很能体现文化交融,所以选了这个手工。”林铃笑着说,能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分享给中国小朋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图片

活动中,蔡顺茗将重点放在了马来西亚“峇峇娘惹”的服饰文化上。“服饰是文化的载体,娘惹服饰里藏着太多故事。”她向孩子们展示着带有百合、凤凰图案的服饰,“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元素,而色彩上又有穆斯林文化的印记,几何图案则融入了印度教风格,下半身穿的纱笼更是当地文化的体现。”蔡顺茗解释道,这些文化元素的交融,源于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对故土的思念与对当地文化的接纳。

“华人先辈把寓意吉祥的中国元素绣在衣服上,同时也吸收了当地优秀的文化元素,才形成了如此有特色的娘惹服饰。”林铃补充说,就像她们教孩子们折的马来西亚粽子,既有着中国端午节粽子的影子,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是中马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让两位留学生惊喜的是,厦门的孩子们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当蔡顺茗提问:“为什么马来西亚会有华人身影?”时,孩子们能立刻想到历史迁移、郑和下西洋等原因。“他们很聪明,知识丰富,能预判到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现场孩子中,去过马来西亚的也不少。”蔡顺茗说。

在手工环节,孩子们更是展现出了超强的动手能力。“有些小朋友只要说一遍步骤,就能很快做出来,有个孩子折的粽子和我在家做的一模一样,太厉害了。”林铃对孩子们的表现赞不绝口。

两位留学生在厦门的生活,充满了文化共鸣。蔡顺茗的曾祖父早年下南洋,“蔡”姓在护照上写成“Chua”,正是源于闽南语发音。“来到厦门,听到闽南语,看到熟悉的文化习俗,感觉特别亲切。”

林铃的祖籍地正是福建,她会讲闽南语,在厦门的市场上,听着商贩们的闽南语叫卖,“完全没有出国的陌生感。”她还发现,马来语、印尼语中有不少词汇借鉴了闽南语,像“咖啡”,马来语为kopi,“巴刹(市场)”,马来语为pasar等,这让她深切感受到了两地文化的紧密联系。

在文化喜好上,两位留学生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蔡顺茗喜欢莫言、余华的作品,林铃则钟情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高中课本里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更是让她印象深刻。

此次思明图书馆的文化分享活动,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马来西亚的独特文化,更让大家看到了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的璀璨火花。正如蔡顺茗所说:“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分享马来西亚文化的同时,也在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这种互动特别有意义。”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海峡导报记者 孙静/文 杨程俊/图 实习生 何静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