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工作让我懂农业、知农情,而代表身份则更需要我解农忧。”在田间指导生产时,陈颖会细心记下农户对农技推广、政策扶持的诉求;在与农业企业交流时,她会敏锐捕捉产业转型的痛点。这些来自一线带有“泥土气息”的声音,最终都化作了她履职建言的“素材库”。
“陈代表,这地里的土‘没劲儿’,稻米产量上不去啊!”几年前,一位老农的感叹让陈颖记在了心里。她随即带队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重设施完善、轻地力提升,导致土壤肥力不足,影响农作物品质和农民收益。
“地力是农业的‘根’,不能忽视!”陈颖很快提出“进一步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的建议”,提出将地力提升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概算,并加强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该建议得到农业部门的积极回应,相关措施很快落地,从制度层面守护了农民的“钱袋子”。
四年来,陈颖共提出5条涉农建议,每一条都紧扣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2024年台风“贝碧嘉”来袭,她在走访受灾农户时看到,不少人因农业保险赔付不足,面对倒塌的大棚和被淹的作物时欲哭无泪。“农民抗风险能力弱,得给他们多一份保障。”此后,她在多个场合呼吁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推动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赔付标准,为农民撑起“防护伞”。
在昆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食品安全专题视察中,作为玉叶智慧农业产业园的负责人,陈颖详细展示了园区智慧化生产和全流程管控机制,并就提升农产品安全标准提出具体建议。“代表履职不能纸上谈兵,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路回。”她的发言得到视察组高度重视,相关建议被采纳。
“心里装着农民,脚下就有方向;眼里盯着问题,行动才有办法。”这是陈颖的履职信条。四年间,她的脚步遍布昆山的田间地头,那份“为农服务”的初心更加厚重。
谈及未来,陈颖眼中有光:“农业现代化这条路还很长,农民的期盼就是我前行的动力。”她计划继续深耕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更多智慧农业、绿色种植技术落地,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农户。同时,她将持续关注农业风险保障、产业链升级等问题,努力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让“小农户”更好地对接“大市场”。
“只要能为农民多办点实事,让乡村越来越美,再累也值得。”陈颖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在她的心中,人大代表的风采,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光鲜,而是田间地头的身影,是农民脸上的笑容,是乡村振兴路上,那一串串深深浅浅、沾满泥土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