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刚过,革命老区六安的茶山便迎来了最热闹的时节。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独山镇的茶园里早已人影攒动,茶农们指尖翻飞,将鲜嫩的茶芽收入竹篓。4月21日,随着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融媒体采风团的到来,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正用茶香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老字号的 “破圈” 突围
传统工艺与数字浪潮的激情碰撞
走进裕安区独山镇长生桥村 “中华老字号” 徽六茶厂,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碌着。炒茶区,经验丰富的师傅们手法娴熟地将新鲜的茶叶放入炒锅,随着锅内温度的升高,茶叶在他们的手中翻滚跳跃,发出“沙沙”的声响。
一旁的拉老火小伙们来回穿梭,将茶叶在火上反复烘烤,直至茶叶呈现出独特的色泽与香气。
而在直播间里,主播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六安瓜片的独特魅力,“上车……”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购买成功的消息不断弹出,让人不禁感叹这片茶叶的吸引力。
“今年我们在抖音平台重点发力,销售额增长了 5%。” 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武卫权指着实时数据告诉记者,“你看车间里的临时工,不少都是周边村民,采茶季能带动几千人就业!”
这家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与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正通过 “网店 + 实体 + 直播” 的立体运营模式,让百年茶香飘向全国 200 多家门店和各大电商平台。
非遗技艺与数字营销的深度融合,不仅守住了六安瓜片的 “魂”,更打开了产业发展的全新边界。
茶文旅地标崛起
一片叶子托起诗与远方
青山绿水间,一座形似茶叶的建筑静静卧立 —— 六安瓜片茶文化体验中心宛如一片巨型茶叶,与自然景色完美相融,尽显独特韵味。
“欢迎来到六安瓜片茶文化体验中心……” 解说员汪玲玲的声音清脆悦耳,她带领采风团走进场馆,六安瓜片的千年历史徐徐展开:从唐代的 “庐州六安茶” 到明清贡茶,从手工炒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再到如今的产业振兴之路……记者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些充满魅力的瞬间。
占地 2 万平方米的体验中心内,功能分区明确。6000 平方米的主展馆庄重典雅,展示着六安瓜片深厚的文化底蕴;8000 平方米的观光茶园里,游客们可以亲手采摘茶叶,体验劳动的乐趣;6000 平方米的户外党建、团建实景研学康养基地,成了团队活动的热门打卡地。
“这里不仅是茶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农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安徽省红源大数据有限公司经理方正福介绍道,“自今年 3 月底试营业以来,已有超 3000 名游客慕名而来。” 在 “幸福淘购” 电商平台运营中心,后台跳动着实时交易数据。自 2022 年引入该平台后,独山镇多数茶企实现 “触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茶香飘得更远。
这座融合了研学体验、历史展示、农特产品展销、红色研学、智慧直播、康养等九大功能的地标建筑,正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机茶园的生态答卷
绿水青山变 “金山银山”
独山镇东南部的冷水冲茶园,8000 余亩茶树层层叠叠,宛如绿色的波浪在山间涌动。背着背篓的茶农穿梭其中,他们熟练地采摘着嫩绿的茶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这片茶园就是他们的致富源泉。
2023 年启动的茶产业示范村建设项目,为冷水冲茶园带来了巨大变化。新建171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房、修复1250平方米道路、拓宽2500平方米道路、新增165亩茶园、改造提升435亩茶园、疏浚4000米河道,同步建设休闲步道、休闲广场等设施,打造出 “竹之驻”“画中游” 等景观步道。如今,游客可以漫步茶园小径,听着悠扬的茶歌,观赏精彩的茶艺表演,还能走进茶厂亲手体验制茶的乐趣。随着游客的增多,农户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下一步,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慢生活’目的地。” 独山村村民委员会文书张林丽望着远处的茶园,眼中满是憧憬,“让山、水、茶、竹与人和谐共生,这才是乡村振兴最美的模样。”
全产业链的蝶变
从 “一片叶” 到 “一个园”
从空中俯瞰,独山镇被高山环抱,云雾缭绕,竹茶相间,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全镇现有精品老茶园6万余亩,发展茶叶加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合计106家。这里不仅是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更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到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
茶产业大数据平台让六安瓜片有了“身份证”;抹茶小镇为游客带来集休闲、住宿、婚庆、观光于一体的多元体验;六安瓜片茶文化体验中心内,影像重现古老的制茶工艺,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惠农贷、鲜叶贷解决资金难题,数字化生产线提升效率,电商直播拓宽销路。” 独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熊俊杰介绍,“去年干茶产量增长 16%,茶农人均年收入突破 3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