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区2017年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立对口协作机制,精准对接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天然资源,在蚕桑产业、纺织轻工等领域,不断地结出硕果,书写跨越3000公里的沪滇协作实践样本。7月6日,《东方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共话合作交流》,让我们一起来看青浦区的生动故事。
在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的这片蚕桑基地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桑叶。这个占地千亩的蚕桑示范基地目前共有48个蚕房,是上海青浦区沪滇协作的重点项目,去年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超过8000人。
2019年前,这里的村民都是散户养蚕,养殖不成规模、收益低,在上海青浦区援滇干部们的推动下,建立起了标准化示范基地,配套建设了路网、蚕棚、灌溉系统,破解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直接农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
德宏州陇川县户撤乡党委副书记 杨昌国:
企业带动大户,大户带动群众,以这种合作模式来推进产业的发展。
此外,沪滇项目还投建了小蚕共育基地来培育蚕种,并引入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带动农户规范化养殖。如今,蚕桑产业已成为户撒乡的“一县一业”。
解决了蚕桑养殖的上游问题后,青浦区还引导并动员在沪企业到德宏州盈江县投资兴业,构建起跨区域产业链,打造盈江县轻纺产业园。目前园区通过以商招商,形成了14家服装企业集群,带动5000多名周边村民就业,去年实现产值4亿元。
上海青浦区援滇干部 德宏州盈江县委常委、副县长 叶骋:
围绕园区服装轻纺主导产业发展,牵线搭桥、招商引资,抓实企业服务工作,为盈江园区轻纺服装产业一体化集群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德宏州小组组长、德宏州委副秘书长 张吉:
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得到大幅提升,为地方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贡献力量。
除了云南德宏以外,青浦区从2010年起对口支援青海果洛州班玛县,内容涉及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在雪域高原展现青浦温度。
上海青浦区援青干部 青海果洛州班玛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盛雯:
虽然我们语言交流上不是很畅通,但是能从别人(老乡)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感觉到他们是发自内心感谢你。
在对班玛藏区的对口帮扶中,青浦区以激发乡村活力为着力点,深度挖掘当地文旅资源,整合高原村落特色民俗文化,积极打造多贡麻村乡村振兴实践样板,同时推动当地特色农畜产品贸易和精加工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上海市青浦区委书记 王平: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实现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未来的帮扶工作必须坚持普惠导向,让发展成果“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以创新机制为引擎,帮助对口地区掌握自我发展的“金钥匙”。既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又要构建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机制。
把握普惠共享与长效赋能两大方向,青浦区在对口协作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