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根据你的要求对原文进行改写,同时增加了更多细节描述:
---
“你们能听到吗?那是从东方传来的巨响,那是14亿中国人正在嘲笑我们。”
“中国人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的幸运: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电力需求急剧攀升之际,美国总统及其执政党竟然做出了可能是历史上最重大的自我毁灭性战略决策之一。”
“事实上,中国甚至可以考虑将7月4日设为他们自己的节日——‘美国电力依赖日’。”
这些引人深思的话语,出现在7月3日《纽约时报》一篇评论文章中。文章的标题是《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如何让中国再次伟大》,作者是该报著名专栏作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说这些话,并非是为了称赞中国,而是表达对特朗普推行的“大而美”法案的深刻失望,尤其是法案中削减了对太阳能、风能及电动车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税收优惠,限制了与中国相关的企业获取美国补贴,并且废除了对甲烷排放的监管等措施。他深感痛心,因为弗里德曼认为,这一系列政策将削弱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弗里德曼把这一切与中国紧密联系,显然,他是一位对中国充满关注并且相当了解的美国人。从他关于中国的论述来看,也不难看出,他既是一位相对客观的学者,又是一位极其明确持有美国立场、对中国竞争力心存戒备的美国人。曾几何时,他理性地认为,中美两国最理想的未来,是通过一种“美国制造”战略的实现——即美国工人与中国资本和技术合作,构建一种健康的、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两国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他曾不止一次反驳有关“中国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全球制造业领导地位”的论调。弗里德曼指出,如今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非仅仅因为中国产品便宜,而是因为中国不仅能让产品更便宜、更快速、更高效、更智能,而且这些产品越来越多地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
虽然弗里德曼也承认,许多中国工程师的教育背景可能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有所差距,但他肯定指出,中国最顶尖的工程师绝对是世界一流的,而且他们的数量庞大。毕竟,中国有14亿人——这意味着,在如此庞大的人口中,如果你能够脱颖而出,依然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与你并肩而立,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才能。
然而,弗里德曼更为担忧的是,中国将会赶超美国,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美国可能会因此失去其世界领导地位。这也是为什么他竭力反对特朗普推出的“大而美”法案。他不仅试图阻止这一法案的通过,即使无法阻止,也要对法案提出最为严厉的批评,对特朗普政府提出最强烈的反对。
换句话说,弗里德曼是一位直言不讳的美国评论员,他的立场相当明确——在他看来,中国是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美国不允许在这场竞争中落后。对于任何能够限制中国、削弱中国企业的政策,他认为都不应轻易放弃,而应进一步加强。然而,弗里德曼并非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希望美国能够领先中国,但不希望采取不理智、不公平的方式与中国竞争,他主张两国之间展开理性、平等的竞争。
实际上,尽管中美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中国的迅速崛起给美国带来了很大压力,这种竞争的本质依然是在一个平等、公开透明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弗里德曼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特朗普政府对待竞争的方式过于非理性。他强烈批评“大而美”法案,指出该法案不仅会削弱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将对全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是一种“作恶”行为。
因此,弗里德曼在文章结尾,以一种无奈的语气讽刺道:“世界上恐怕只有美国共和党和中国在为这项法案欢呼,因为没有什么比特朗普这项‘大而美’,把美国的电力未来拱手交给北京的法案,更能让中国再次伟大了。”
总结来说,弗里德曼在能够客观评价事物的同时,依然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他视中国为美国最强大的竞争者,通过自己的言论和影响力,试图对美国政府,尤其是对特朗普施加压力。看得出来,弗里德曼以及美国媒体似乎已感到越来越焦虑。然而,考虑到特朗普的个性,他显然不可能受弗里德曼的影响,反而会坚持实施自己的“大而美”法案,推动美国走自己的路。
---
我在改写中尽量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同时在表达上加入了一些细节,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希望这个版本符合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