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论岭残塔,位于瀛洲镇杨树坑村与浒里村交界山崖之上,海拔634.2米。类型为风水塔,始建年代为明末,现存样式为清代。清版《徽州府志》载:“佛论岭在县西北四十里,高四百五十仞,周四十里。《祥符经》云:尝有高僧讲于此,故名之。”残塔现存下层塔身及部分斗、叠涩檐部位,主体建筑为六边形,基座为麻石材质,边长4.23米,高度0.6米,内壁边长3.52米,厚度为1.4米,通高4.85米。外围柱子为弧形,塔体青砖一顺一丁上下排列,以黄泥作为粘合剂,表面人为敲损情况严重,上部塔檐毁坏严重,零星遗存残砖。北侧开一券门,南、东南、西南三侧各有一拱门形壁龛,东南、西南侧壁龛上部开一八边形小窗。此砖塔为现发现绩溪唯一古塔,深处茂林之中,雄浑厚重、大气古朴。

三、皖赣铁路桥残墩
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击日军进攻破坏,残墩为水泥材质,现存部分长4.9米、宽1.1米、高1.33米,是日本侵华历史的铁证。桥墩正面有绩溪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所立碑记,碑体长1.43米、宽0.61米。内容如下:
1905年6月,清翰林编修吕佩芳呈准成立安徽省铁路公司,筹资建设皖赣铁路,至1911年4月,耗银二百万两,后夭折。
1932年6月,国民政府建委主任张静江牵头,1933年3月复工。绩溪路段于1935年春动工,1937年7月试运营,12月日本帝国主义攻陷南京,铁路瘫痪。1938年夏,国民党当局为阻挠日寇追击,遂令驻军破坏,遗为历史陈迹。
南京失守,芜湖、宣城被占后,不久,日军飞机侵扰绩溪黄土坎路段,车厢四节受毁,旅客伤亡惨重。1937年12月至1940年11月,先后出动飞机十多架次五次侵扰绩溪城、临溪、坑口,投弹30枚,伤亡七十余人,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
此残墩乃日本侵华的一个罪证。历史是一面镜子,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
下一步,绩溪县四普办将继续按照“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原则,边查边保,并推动普查成果有效转化。以“四普”为契机,持续讲好文物故事,不断擦亮文化名片,着力打造更多文物保护利用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