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大量涌入!福州多家图书馆变“托儿所”,不少家长选择“隐身”引争议……

   2025-08-11 kongyu580
核心提示: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实习生 丁岚 文/图暑期过半,中小学进入长假待机模式,孩子们的聚集地更趋多元。作为集免费、舒适与阅读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实习生 丁岚 文/图


暑期过半,中小学进入长假待机模式,孩子们的聚集地更趋多元。作为集免费、舒适与阅读便利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图书馆成为不少家长的“带娃胜地”。


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部分家长“甩手放娃”,将年纪较小的孩子单独留下——图书馆俨然变身“托儿所”。


福州多家图书馆

暑期遇部分家长“甩手托管”


“我自己在这里(看书),中午时爸爸妈妈会来接我。”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里,一位11岁的小女孩告诉记者。


在福州多家图书馆走访时,记者看到不少低龄儿童在馆内独处,还存在有孩子在书架间追逐嬉闹的现象。“图书馆是公共场所,小孩吵闹声巨大无比,家长不管管吗?”在福州市图书馆内自习的市民小林抱怨。


图片

孩子们聚集在图书馆内打闹


除了影响到阅读秩序外,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小朋友单独在这里,有时会因为找不到爸妈过来问我们。”省图书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有好几次,都下班关门了,家长才来找孩子,我们也不知道孩子跑哪儿去了,只能告诉他们孩子可能出去了。我们没有看管小孩的责任,家长得自己负责。”


“我们是双职工家庭,暑假能怎么办?”送孩子前来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的家长王女士无奈地说,“孩子在家也是无人照管,在图书馆玩一玩、看看书,总比一个人在家玩手机强。”为了在上班的同时兼顾孩子的安全,王女士给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配置了电话手表,让自己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


图书馆:

儿童看护规定变“一纸空文”


喧闹的孩子应该由谁管理?家长“甩手放娃”,孩子们的安全又由谁保障?记者注意到,福建省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福建省少儿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均在显眼处贴出了明确告示,提醒孩子须有家长看护,以免走散发生危险。福州市图书馆少儿文献区更明确指出,12岁以下儿童必须由家长全程监护。但实际执行中,这些规定多沦为一纸空文。


图片

福州市图书馆少儿文献区提醒,12岁以下儿童必须由家长全程监护


图片

省图书馆提醒家长照看小孩的标牌


“规定一直是在执行的,我们碰到年纪小的孩子,都会和他们说要让家长陪着。”省图书馆工作人员解释称,但部分家长仍会与工作人员“打游击”,带着孩子进入图书馆后,过一段时间又悄悄离开。图书馆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反复劝说,可对于执意“甩手”的家长,根本起不到约束作用,管理效果有限。


专家:

公共空间托管功能有限

破解“带娃难”需社会共力


图书馆变身“托儿所”,背后折射出部分“双职工家庭”在暑期面临的“托管困境”。对此,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白慧指出,图书馆毕竟是公共阅读空间,其管理职责与能力都难以承担“托儿所”的职能,破解暑期看护难题,还需家庭、社区、社会多方协同。


图片

家长带着孩子在省少儿图书馆阅读


“托育不是公共空间的天然功能。”白慧建议,家长可尝试错峰休假、组建社区互助小组或提前制定暑期计划表,提升陪伴的有效性。例如夫妻双方协调轮流休假,或与邻里之间形成“轮班看护”机制,不仅能减轻个体家庭负担,也能为孩子营造更具互动性的假期环境。同时,通过电话手表、视频等工具保持远程联系,也能弥补白天陪伴不足的问题。


从社会层面来看,破解托管难还需建立更完善的支持体系。白慧建议,政府可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内部托管服务,引入持证专业人员提供基本看护和兴趣课程,既减轻家长压力,也能提升企业人文关怀形象。


此外,盘活“大学生+银龄”志愿资源,也是当前不少社区正在探索的方向。返乡大学生可组成“暑期学业支持团”,提供作业辅导、阅读陪伴等服务;而退休教师等长者群体则可结合特长开设书法、民乐等兴趣课程。通过“服务时长兑换”等机制,推动社区托育服务的可持续运行。


“托管问题不能只靠图书馆‘兜底’,更需社会合力建立一个‘家庭责任明晰、社区支持有力、社会资源梯度分布’的暑期托育生态。”白慧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充实、有温度的假期。


编辑:陈佳卉
审核:江   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