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卡”游戏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其以废弃烟盒为载体的形式看似无害,实则潜藏多重风险,不仅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还诱导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亟须引起社会关注。其潜在危害在于:一是诱导烟草接触与认知偏差。通过游戏形式间接传播烟草广告,未成年人长期接触烟草商标,降低对吸烟危害的警惕性,产生尝试吸烟的好奇心理。二是催生攀比与赌博倾向。烟卡按香烟价格划分等级,学生通过交易、押注等方式争夺稀有卡牌,形成“以卡论价值”的攀比心理,部分案例已出现小额赌博行为。三是干扰学习与行为失范。学生沉迷于课间或课堂叠卡、拍卡,甚至逃学捡烟盒,导致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滑。多地出现学生因争夺烟卡引发争吵、斗殴事件,校园安全风险上升。四是存在法律与道德风险。商家私自印制、销售烟草商标标识的烟卡涉嫌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部分电商平台违规销售烟卡(如“100张烟卡13.8元”),形成灰色产业链,破坏市场秩序。
为此建议
一、源头治理,切断非法产业链
整合本村完善法律界定与标准,推动出台“烟卡”等新型游戏产品的认定标准,明确其作为“变相烟草广告”的法律属性,禁止生产、销售含有烟草标识的儿童玩具。严格执法与市场监管,市监、网信、烟草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清查校园周边商铺和电商平台,下架烟卡商品,约谈网络平台企业,要求其加强关键词屏蔽(如“烟卡”“绝版烟盒”)和技术审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向未成年人销售烟卡的商家实施高额罚款并纳入信用黑名单。
二、家校社协同,构建防护网络
建立学校主导的干预机制,将“烟卡危害”纳入校园安全教育课程,通过主题班会、案例警示(如江西高速捡烟卡事件)引导学生理性认知。建立校园“烟卡”清查制度,鼓励学生主动上交烟卡,并设立举报奖励机制。落实家庭责任,家长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吸烟,及时销毁废旧烟盒。对已沉迷烟卡游戏的孩子,采取“疏导替代强制”策略,例如用益智桌游替代烟卡,逐步转移兴趣。支持社区与公益组织参与,联合公益机构开设免费文体课程,动员社区志愿者开展“烟卡换图书”“烟卡换运动券”活动,减少烟卡流通。
三、多措并举,培养健康情趣爱好
大力推广替代性健康游戏与活动,开发传统文化主题卡牌,设计以非遗、历史、科普为主题的卡牌游戏(如“非遗堆谐卡”“航天科普卡”),既满足青少年收集、竞技需求,又传递正向文化价值。拓展户外运动与兴趣班,学校增设足球、羽毛球、街舞等社团,联合社区开设公益兴趣班(如西藏的乐器、非遗课程),充实课余生活。组织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少年从游戏中转向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