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每日法律资讯,知天下法律大事,欢迎关注国咨法听
【高层法治动态】
【最高法发布首批涉外商事海事调解典型案例】
7月11日,最高法发布首批6个涉外商事海事调解典型案例,总结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多元解纷经验,提炼国际商事调解新范式。首批案例涉及新加坡、韩国、意大利、美国等6个国家当事人,集中展现了中国法院创新多元解纷机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护航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司法担当。(来源:最高法)
【国咨说】
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体现了中国司法在国际商事争端解决领域的主动作为。通过整合新加坡、韩国等多国当事人的纠纷,中国法院展现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实践,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不仅强化了中外当事人对中国司法的信任,也为国际商事调解规则的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值得注意的是,调解机制的高效性与灵活性在此次案例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在涉及复杂跨境法律关系时,能够有效降低诉讼成本、促进经贸合作。未来,随着更多典型案例的积累,中国有望成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优选地,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最高检:要高度重视女检察官培养选拔】
7月10日,中国女检察官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出席会议并讲话。应勇表示,各级检察院党组要切实加强对女检察官协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高度重视女检察官的培养、选拔、使用,让更多女检察官脱颖而出、成长进步。(来源:检察日报)
【国咨说】
最高检对女检察官队伍建设的重视,是司法领域性别平等的重要实践。女性检察官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具备独特的视角与同理心,尤其在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案件中更具专业敏感性。此次会议提出的“加强培养、选拔、使用”机制,有助于打破性别壁垒,优化司法人才结构。然而,女性在司法高层占比不足的现实问题仍需系统性改革,包括晋升通道的透明化、职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完善等。长远来看,性别均衡的司法队伍不仅能提升司法公信力,还将为社会树立性别平等的标杆,助力法治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国内热点】
【广东:缅北白家犯罪集团21人被公诉】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经依法审查,对长期盘踞缅北果敢,依托武装力量,大肆实施主要针对中国境内公民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的白家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白所成、白应苍及其他重点涉案人员等21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以涉嫌诈骗罪、开设赌场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绑架罪及贩卖、制造毒品罪等向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国咨说】
深圳市检察院对缅北白家犯罪集团的公诉,彰显了中国司法对跨国犯罪的零容忍态度。该案涉及电信诈骗、毒品贩卖等多项重罪,且犯罪链条横跨中缅边境,凸显了新型网络犯罪的隐蔽性与危害性。中国司法机关依据《刑法》行使域外管辖权,既是对境内公民权益的保护,也是对国际刑事司法协作的积极探索。案件的成功办理为打击跨境犯罪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提示需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机制,从源头切断犯罪网络的资金链与技术支持,构建更严密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
【辽宁:民企老板被错关212天申请国家赔偿,法院决定赔偿十五万】
据报道,民企老板范某生曾因涉嫌假冒专利罪被羁押212天。据了解,2022年12月28日,沈阳高新区法院判决范某生犯假冒专利罪,单处罚金人民币35万元(罚金未执行)。该案发回重审期间,检方以案情变化为由撤诉。2025年4月28日,范某生向沈阳高新区法院申请国家赔偿1029.8万余元。沈阳高新区法院决定赔偿范某生人身自由赔偿金100810.24元,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来源:澎湃新闻)
【国咨说】
范某生案的国家赔偿判决,折射出司法纠错机制的进步与局限。尽管法院最终支持了人身自由赔偿金,但精神损害赔偿仅5万元的数额引发争议,反映出当前法律对非财产性损害的认定标准尚待细化。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错案追责机制的缺失可能导致类似冤假错案的潜在风险。本案提醒我们,完善国家赔偿制度不仅要提高赔偿标准,还需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体系,确保侦查、起诉、审判各环节的合法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国际热点】
【德国:批准笑气和迷幻药禁令】
据报道,德国政府正在出台一项针对笑气和所谓迷幻药的禁令。联邦内阁已批准了卫生部的一部法律草案,该法案规定禁止接触处理这些物质。就笑气而言,填充容量超过8克的罐体将面临禁止。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还被全面禁止购买和持有该物质。另外,向未成年人出售以及通过自动贩卖机和邮购等方式销售上述物质也将面临禁止。不过,用作科学和工业用途,以及作为药品或医疗器械使用,不受该法案的约束。不过,该法律修正案还需获得联邦议会的批准。(来源:欧洲时报)
【国咨说】
德国对笑气及迷幻药的全面禁令,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新型毒品危害的高度警惕。将填充量超8克的笑气纳入管制,虽能遏制滥用风险,但也可能挤压科研与医疗领域的合法需求。特别是自动贩卖机、网购等渠道的限制,可能催生地下交易市场的扩张。立法者需在公共安全与个人自由间寻求平衡,例如通过分级管理制度区分娱乐与医用场景,并加强国际联合执法打击跨境走私。此外,公众教育与替代物质研发同样重要,单一的禁令难以根治问题,综合治理才是长久之策。
【学者观点】
【李晶(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讲师):提高数字人民币钱包利益相关主体的整体利益】
围绕数字人民币钱包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共生系统,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公主体、以商户和用户为主体的私主体的共生单元。在当前数字人民币试点阶段,共生单元形成了偏利式共生模式,这与数字人民币钱包使用仍然有限直接相关。当然,数字人民币技术与已有的电子支付相比并未具有突出优势,也尚未形成全国统一适用的法律规范,数字人民币钱包在治理过程存在的如上问题,仍需要从中国人民银行主体地位出发,以提高数字人民币钱包利益相关主体的整体利益改善当前无明显受益方情形,可以通过构建数据产权制度改变当前技术和法律环境现状,据此形成封闭的治理路径。(来源:《法学前沿》集刊2025年第1卷《共生视角下数字人民币钱包的治理路径建构》)
【国咨说】
学者提出的“共生系统”理论为数字人民币治理提供了新视角。当前数字人民币仍处于试点阶段,公私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失衡导致市场参与度不足。构建数据产权制度确有必要,但需警惕数据垄断风险。建议通过立法明确央行主导下的多方协同治理框架,赋予商业银行与用户更多数据使用权,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增强透明度。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需兼顾技术创新与法律适配,尤其在跨境支付场景中,需与国际规则接轨以避免金融主权冲突。此研究为破解当前治理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撑,期待后续配套制度的落地。
【本期资讯团队】:
资讯编辑:张一诺 任鹏鸽
国咨说:实习律师张学军
【服务热线】172 7776 0650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